身體 覺察 專訪
實踐 Feldenkrais Method™ 紀錄
從劇場美學走進生活日常,看似遙遠的路途,
此起彼落,流連忘返。
原來,
迴響重重,咫尺之間。
然後,有了我們。
編者的話
葉嘉文
劇場表演者最吸引我的地方,是她可以作為一個媒介,在現場連結起觀眾與想像。
不過,這也是需要技巧和鍛練的地方:要讓想像不止於累積在表演者自己的身體,還要傳遞到當前觀眾的感受之中;同時,又要讓觀眾不止於觀看表演者表象的身體,還要觀賞到她背後那個更寬廣、更具可能性的想像世界。
然而,在這個充斥物質、資訊、戲謔、功利的時代,這種無形、感性、內在、社群的連結還會被需要嗎?
假若表演者可以向公眾問一道問題,她會想問甚麼?
假若不是以表演作為專業的公眾,有機會多點認識表演者的訓練的話,會否也和表演者一樣,對自己的身體,以至生活,有多一層的啟發與體會?
觀眾與想像的關係,是否還會有共學,甚至共生的可能?
The Âtre,法文原意有家中壁爐的意思;若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,便可以看成是劇場 Theatre。謝謝創作出這個名字的 Tissue。
好奇在這個園地將會出現的種種。
原本終歸談劇場
張可兒
原本就要談劇場,怕曲高和寡,怕不夠貼地,怕沒有讀者,越想越怕,不如正正經經加點夠貼地、夠文青、夠平凡的生活日常。
澳門劇團「卓劇場」今年將出版四期《The Âtre》,分別以四個直搗她們內心的創作和排練方法為主題。
今期創刊號,以Yolanda小島元春的柔美色彩,折射內省、覺察的身體寓意。圍繞的主題是Feldenkrais Method™ ,分別在「焦點觀察」及「The Âtre人物」欄目,以工作坊導師和學員的眼光,去凝視如何覺察和連結身體。兩位來自台灣和新加坡的劇場工作者,分享他們疫情下的「遠方現場」,我相信,心無天涯,遠方皆咫尺。
在紙媒式微的時代裡,在疫情下無常的日子裡,我們站在這片接近永恆的荒野,在水平線上看劇場和生活,不多想其他人的視覺高點,無論近視、老花或散光,只試著以文字去滲透信念,誰說荒野只是蒼涼?
終歸,我們回到劇場,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。
遠方現場
無症狀觀眾
李邪
//最近,有幾個年輕的協調者,跟我一起分擔協調論壇劇場。他們雖生澀,但都很熱血。
順應防疫,原本的論壇劇場,必須修改觀眾的參與方式。
不能夠離開座位,不能上台,更禁止近距離和演員互動。絕處,總要想如何逢生,否則再這樣下去,互動式劇場只有一條死路。
想破腦袋,終於想出了一個讓觀眾 ~ 不用離席,3公尺社交距離,還能投身演練的模式。
每一晚演出,每一組的觀眾,都要針對人物的困境,集體腦汁飛濺,擬定對策, 隔空試驗。這一晚,在各組討論時,有些觀眾很安靜。//
(全文可在紙本閱覽。)
李邪(新加坡)
自由劇場工作者
集編劇、導演、演員,導師和廣播製作人於一身。
受訓於梅耶荷德的「生物機械學 BIOMECHANICS」表演體系,
是新加坡唯一研究此體系的導師。
致力推動論壇劇場,
並創造「 沈浸式互動社區劇場 」,
也曾深入戒毒所和監獄,
引導創作,教育協調。
人與人的連結
黃子翎
//上週疫情爆開來,大家都還在理解為什麼疫情升溫點在萬華?疫情指揮官在報告時大概說道:「該染疫患者與茶室,有人與人的連結。」
「人與人的連結」這句話,除了佩服疫情指揮官對患者隱私的尊重之外,另一方面這句話也變成當日大家在網路上創意發揮的題材。
我是一名擊鼓表演者,也就來聊一下「連結」
談到連結,人的第一個鼓聲來自母親的心跳,有了這個連結,開啟了我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無限感受。//
(全文可在紙本閱覽。)
黃子翎(臺灣)
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
台北人,從事劇場與擊鼓表演二十餘年,
深感「擊鼓本質是心靈圖像與意志的展現」。
毅然轉向創作隻身進入各傳統廟會
與老鼓手長時間相處生活紀錄鼓譜,
看見許多人生百態、生離死別。
2016 年獲雲門流浪者計畫走訪黃河。
2017 年獲文化部琉璃計畫支持
前往恆河探訪、藏區以及台灣的老鼓手,
2019 年在台灣本土探尋獅鼓譜。
從口傳心授傳統鼓譜中追尋其內在風景轉化創作的能量,
以劇場作為平台,揉和舞蹈、文學、美學元素
嘗試將傳統擊鼓走向當代複合的藝術。
更多內容 紙本限定
焦點觀察
向自己學習,讓身心整合:Feldenkrais Method™
The Âtre 人物
何芷遊
The Âtre
編輯/推廣:張可兒
編輯/行政:葉嘉文
撰稿人/編務:梁奮佳、廖紫欣
編務助理:何芷遊、莫群莊、塵雅正
issue01 設計:Yolanda 小島元春
出版:澳門卓劇場 Dirks Theatre
資助:澳門文化局
聯絡我們
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
© 2021